重庆水产养殖基地交流组

关于区块链当中 Token 价值的思考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现在,区块链、数字货币、加密货币、Token 等关键字已经成为了百度和 Google 上的常客了,关于它们的声音正反都有,可以说是热火朝天了,支持的一方有的甚至已经把它当做了一种信仰,反对的一方则弃之如敝履。

当然,借着新的东风而上必少不了各种招摇撞骗的黑手,一手打着你不懂、我也不懂、压根儿就没几个人懂的新概念,,在币圈,这些玩意儿叫做 空气币、,坑了不少无知群众,而真正踏实深入做项目的团队也没空去争辩。自然而然,整个市场上呈现出来的状态就是云山雾绕,鱼龙混杂。反而,保持理智,真正静下心思考区块链的还真的不多。 比如说:

  • 区块链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技术?本质是什么?

  • 数字货币、加密货币 或者 Token 到底有没有价值?

  • 共识机制是什么?目前主流的共识机制有哪些?

等等等等……

以下是我个人的一些思考:

价值到底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

在经济学界也曾有这样的争论,主观价值论 vs 客观价值论

客观价值论认为,物品本身是有客观的、内在本质的价值的,而价格随着市场上情绪而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

而主观价值论认为,所有的物品都没有什么本身内在的价值,只有人对它的判断,人觉得它有价值,它就有价值。

一些早期的经济学家,例如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家和18世纪及19世纪的法国经济学家都曾提起主观价值理论。但这个理论要直到奥地利经济学派才被公式化,随着卡尔·门格尔(Carl Menger)的边际效用理论一起被提出,门格尔说:“对于价值的测量在本质上是完全主观的,也因此一个产品可能对某个人而言有极高价值,但对另一个人则价值极小,或甚至没有半点价值,这完全取决于他们对于这个产品的需求、以及产品的数量…也因此不只价值本身是主观的、对于价值的测量也是主观的。某些产品对于某些人而言总是具有价值,而这个价值也是完全取决于这些人的衡量。

后来经过长时间的论证发现,主观价值论的解释力和适用范围比客观价值论都要更大、更强,逐渐的,主观价值论也被主流经济学界接受。

其实,价值本身就是人赋予的,自然就是主观的了。

区块链项目的市场现状如何?

这里就不做关于区块链的科普了,详细的定义随处搜搜就能找到一大推资料。

需要强调的是——区块链的本质只是去中心化的账本而已,并没有验真性,就如同现在的合同,最大的创新在于能够达成去中心化的普遍共识,就像账本去公证处盖了个章,而共识的达成是因为去中心化的普发账本,人人都可拥有,人人可查,保证了透明性,同时牺牲了效率和成本,当然现在也有了很多优化的方案比如 SPV(简易支付验证)等。

所以,从区块链的结构上来说,并不适合用来存储。本来 3M 的照片上了区块链之后就不知道放大了多少倍,可能远远大于 3TB,非常的不划算,现在越来越大的账本依旧是很大的问题,估计西数(Western Digital Corp)这些生产硬盘存储器的产商睡着了都会被笑醒吧。

区块链是一场巨大的社会试验,现在市场上的项目其实都是试验的一部分,所以说鱼龙混杂可能都有点儿过了,应该说是小鱼苗和龙蛋在过家家的节奏。

疑问的出发点:为什么现在主流的共识机制都是用算力做支撑的呢?无论是Pow、Pos、Dpos等

从 中本聪 发明了比特币以来,所有的区块链项目都沿用了比特币式的底层模式,毕竟所谓区块链其实就是比特币的运行底层技术。而且由于是开源的,经历了各种复制、分叉,现在市场上的绝大多数项目都在尝试做各种场景下的应用,反而很少问到一些根本的问题。

首先,为什么要有矿工?或者说 为什么会产生矿工?

矿工群体,是为了争夺记账权奖励的群体,随着不断的发展,出现了矿场与矿池。

矿池也是中心化的一个隐忧,这其实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去中心化”的初衷,可这就是集体争夺记账权带来的奖励,也是算力军备竞赛的产物之一,利益驱使,或者说是分配机制驱使。

其次,一定要用算力来支撑区块链的公平性么?值得么?

数学加密算法确实相对公平,到纯数学计算并没有实际的意义,所有的计算都是为了最后的奖励而来,奖励的价值又是对未来的主观判断,需要市场的认可,如果参与的人数不多,没有了市场上的变现渠道,所有的算力就都浪费了,对应的资源也都浪费了,比如电力。

如果不用数学计算,用什么来保证区块链持续运行中的公平性呢?

这个问题实际上很容易让人误入歧途。区块链本身只需要保证链的唯一性即可,用算力去争夺只是比特币底层的一种奖励模式,来维持足够多的节点参与,保证链的去中心化运行。

换句话说,即使仍然使用数学计算的方式,也不一定要通过算力争夺的形式分配奖励。

维持链运行的方式奖励分配方式 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维度。

实际上,维持区块链运行的条件就只有两个:

  • 保证区块之间的唯一性认证(目前的方法是将区块头的加密信息由上一个区块加密计算所得);

  • 保证足够多的节点参与,使篡改成本上升到足够高(即 51% 攻击的成本),维持去中心化与不可篡改的特性;

第一条是纯技术方案,目前该模型已成熟,只是需要根据应用场景去验证与调整了。 第二条才是关键点,商业模式 或者说 经济模型 上,大家都选择了用“利益”分配来笼络用户,加之收到刚刚过去的疯狂补贴大战仍记忆犹新,就很容易变成了骗钱的由头,无论是骗广大散户的钱,还是 VC / PE 的钱,直到目前,并没有发现能很好解决稳定市值甚至增长的项目,或许这个问题太过宏大。

共识机制到底什么?

共识机制的本质实际上是一种确权的动作,只不过在设计之初它同时承担了奖励职责。

关于确权就不需要多做讨论了,这里更多的讨论的是分配问题,目前的共识机制都是以算力作为分配的依据,实际上就是争夺出块时的记账权的奖励,算力高的得到奖励的概率也就大。

在现实世界中维持区块链的运行是需要成本的,电力、节点的软硬件、配套设施(例如空调)、时间 和 人力,其实都是运行区块链的成本。从商业逻辑的角度来说,不求回报的付出成本必不可持续,所以运行区块链所产生的价值起码得能够覆盖住所付出的成本。放在市场的层面而言就是,能够通过交易行为获利,更通俗的说就是市场上有买家认可这份价值并愿意支付费用来购买。

也就是说,如果奖励与记账权绑定,出块奖励的价格必须能够覆盖出块所付出的成本。

现实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原来很多的相对较小的矿场因为负担不起军备竞赛式越来越高的成本而纷纷关闭了,还有些直接抱团取暖的组成了更大的矿池。 拥有记账权=获得奖励; 更高的算力=更大概率的获得记账权=获得更多的奖励; 于是在利益驱使下,军备竞赛就开始了。 …… 然而以上只是现状,并不能解释为什么一定要绑定记账权与奖励,只能说这是一种被设计出来的模式而已。

但,奖励一定要与出块的记账权绑定么?如果不绑定会出现什么现象?

我们直接的反应就是军备竞赛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奖励与记账权无关就没有利益驱使去争夺,目前普通 PC 的 CPU 就能轻松完成,出块的成本大大降低了。成本依旧存在,奖励就是必须的。

突然的,思考被打断一下,有个问题就浮上来了,也是一直都被长期忽略的问题,一个被埋得很深的疑问—— 为什么需要用到区块链技术?或者说 区块链到底用什么价值让人们值得去付出成本去维持?

对,这才是我们最应该先回答的问题,指明区块链的价值所在——去中心化 和 透明性 带来的信任基础。真正的问题是——市场上愿意付出多大成本去维持这个信任基础?

所以奖励的分配与记账权无关,与整个区块链的价值有关,只不过这两者恰巧在设计之初被绑定到了一起而已,于是沿用至今。

针对具体项目而言,就是奖励的分配模式是否真的匹配该项目领域的信任基础,token 对于这个项目是否不可或缺——这一点可以当做鉴别项目是否靠谱的考核指标之一。

如何保证 或者 激励足够多的用户长时间参与呢?

正如前面提到的,区块链的去中性化很依赖共同参与的人数的。按照现有矿工生态而言,币值的稳定甚至持续上涨是基础,甚至是刚需,这一点类似于投资者,VC / PE 的逻辑是一致的。更回归人性的说,所有参与者需要的是确定性带来的安全感,满足各自对收益的预期。

而现在市场上的项目鱼龙混杂,投资者的情绪波动也很大,如何稳定币值是个很艰难的问题。几乎所有的币都是有 BTC 和 ETH 的交易对价的,这个从之前的 ICO ,IXO 和 tokensale 开始就产生了。所以很容易出现类似于“庞氏骗局”的正反馈效应,某个币涨得很快,所以会有很多矿工去争夺,使挖矿成本上升,另外,很多人也会投资买入,币价就会接着上涨,直到与恐惧情绪达到平衡;同样,一旦开始下跌,由于没有价值基本盘作为支撑,市场上极易出现恐慌,陆续卖出,导致价格持续下跌,甚至出现抛售,做空的力量也会加速下跌。这就出现了对币价值的循环验证,其实并不符合逻辑。

既然持续上涨并不靠谱,那问题的答案实际上就已经很明显了——尽可能保持 Token 价值的稳定。

如何才能保持 token 价值的稳定呢?

这估计是个全球性的难题,毕竟牵扯维度太多,过于复杂了。

在此简单的提一点个人的想法:在比特币设计之初,恒定发行的 2100万 枚比特币实际上本身就具有了很强的抗通货膨胀的特性。然而 token 只是抵抗的通货膨胀是远远不够的,原因也很明显,随着区块链项目的发展,原本没有的价值会被创造出来,而这部分价值也必须由 token 来体现,也就是说,我们是需要通货膨胀的,只是必须适度。如果不能满足,则整个区块链生态会出现比通货膨胀更可怕的现象——通货紧缩。 以上是比较宏观上的浅见。

回到当下,尽管相对于之前的疯狂,现在市场上已经相对稳定很多了,但波动依旧很大,其中很大的原因是绝大多数的项目都没有实际的应用场景,也就是项目产品本身的使用价值。就像股票依托的是上市公司的价值一样,token 也需要有价值依托,而最直接的就是产品使用价值,也就是在现实生活中的兑现。人们认可了兑现后的价值,也就会产生因为主观估值的不同带来的交易行为,token 的交易价值也就体现出来了。

本次思考的终点:Token 能不能依托于有实际使用价值的事物上呢?

日常生活中我们评估某样产品的价值维度多种多样,除了基本的使用以外也包括体验,炫耀等等,但这一般都很难去量化,自然不能作为 token 的凭据。这也是 中本聪 的明智之处,比特币用的工作量证明实际上就是按劳分配机制,只不过是按机器计算次数的劳力,也就是算力,足够简单且可量化,只可惜比特币并不没有具体的应用场景,波动性很大。

也就是说,区块链中的 token 最好与实际的应用强相关,而且可量化,并原生于区块链网络活动中。这样 token 作为交易流通的介质就有了基础的价值依托,价格也会逐步向着应用的服务价值逼近,围绕着价值波动,相对会稳定很多。

然而,单纯的使用价值依旧不能保证 token 价格的稳定,这需要通过各种金融工具将风险分摊出去,所幸现代的金融工具是足够成熟的。拥有足够复杂的网状价值链,才能维持住 token 价值稳定。

结语:

绕了一大圈,总算得出了一些靠谱的结论:

  • 共识机制的确权动作与分配机制是可以分离的。

  • 区块链生态需要一个稳定的 token 价值才能持续发展。

  • Token 最好与区块链产品应用场景构成强相关,可以有力的支撑与稳定 Token 的价格。

最后多一句嘴,这些思考有些时日了,正好最近发现了一个区块链项目比较符合就写了下来,项目名称叫 VISION ,官网:https://vision.network

欢迎有兴趣的朋友一起讨论……

ETH 打赏地址:0xF968b2a070f35088E4A68b5cba412EFa6A5fbA3E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