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水产养殖基地交流组

还记得小时候家乡那条河吗?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还记得小时候家乡的那条河吗?


在聂天璞记忆中,儿时的伊通河干涸死寂、毫无生机。而现在,站在岸边,目及之处,蓝天倒影、水清景幽。


,这两年每天早出晚归,看着伊通河一天一天发生着变化。他说,他很激动。


伊通河治理前后对比。左图为中铁二十五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公司供图,右图为刘栋摄


在28岁的聂天璞印象里,自己的童年是在一座没有“河”的城市度过的。虽然,原本那条穿城而过的“大河”就在那里。


聂天璞自小生活在中国东北部的一座老工业基地城市——长春,这是一座让当地人感到骄傲的城市,因为她为这个国家取得了众多的“第一”:新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光电子摇篮,生物技术、应用化学、轨道交通的摇篮……


城市依水而建、人们依水而居,长春也是这样。发源于伊通满族自治县青顶山北麓,一路奔波342.5公里,最终汇入松花江支流的伊通河见证了这座城市的最初历史。


然而,一个严酷的事实是,伊通河哺育了年轻城市的成长与壮大,却也促进了自身的衰败与没落。儿时的聂天璞赶上的正是处于衰落中的伊通河。


他说,那时候的伊通河环境并不是很好,城里的孩子们游玩嬉戏都不会去河边,只在离家很近的花园或者广场。


治理前的伊通河南溪湿地一隅。中铁二十五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公司供图


水是城市的生命,也是城市的灵魂。“希望未来一代成长起来的孩子们,能够多去感受河流文化。”


“母亲河”之变


伊通河是长春历史上的第一大河。史料记载,古时的伊通河水面宽广,平时可载三丈五尺的大船。《满洲地志》中记载,1868年(同治七年)“伊通河中游河幅三丁(即河宽327米),水深一丈,沿河两岸林密如壁,水清见底”。


然而,随着河畔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多,伊通河却不断衰败与没落,各种问题开始出现。


据长春市官方发布的《伊通河综合治理调研报告》,百年来,人们在河床内种菜蔬、栽稻谷、建厂房、盖住宅、开商店、办旅馆,河道被严重挤压。人们对“母亲河”的无尽索取和肆意伤害,使得情况变得严峻起来。原本清澈的河水也开始变黑、变臭。


治理前的伊通河南溪湿地一隅。中铁二十五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公司供图


据《报告》记录,1985年统计表明,伊通河长春城区段河道内的工商企业达205家,居民住户有1810户,设障面积总计23.8万平方米,终于在那一年引发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洪水,两岸市民受到严重损害。


百舸争发的繁荣不见了,走在河畔再也听不到那悠长的船工号子和运货的驼铃声。


治理前的伊通河南溪湿地一隅。中铁二十五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公司供图


“大水”之痛拉开治河大幕


吉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李发锁长期关注伊通河的治理与改变。经过搜集整理大量资料并采访历史见证者,他写了9万余字的《伊通河综合治理报告文学》,并于2017年刊发。


李发锁写道:自1985年那场大水之后,长春人对伊通河的认识与行为进入了觉悟的轨道,历届市委市政府组织全市人民多年连续不间断对伊通河进行整治。经过30年治理,虽然前期取得阶段性成果,但由于多种制约,污染问题并未根治。


现在的南溪湿地 刘栋摄


在李发锁看来,2016年,是一切改变的开始。那一年,长春市全面铺开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伊通河综合整治。


吉林省委常委、长春市委书记、伊通河综合治理领导小组组长王君正提出,伊通河治理要以“综合”措施解决“系统”问题,这是本轮伊通河治理的突出要旨。为此,本轮治理要对伊通河全流域、全方位、全区段实施系统性改造与建设,把伊通河建设成长春城市安全的“生命线”,绿色宜居的“生态轴”,美丽长春的“景观带”,产业升级的“动力源”。


“母亲河”重生


治河之变显而易见。


伊通河治理前后对比。中铁二十五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公司供图


伊通河治理前后对比。中铁二十五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公司供图


“边学、边干、边磨合。” 长春城投生态治理投资建设有限公司总经理解锋介绍,在克服了时间紧张、建设任务重、征拆难、施工难、防治难等一系列难题,经过两年多的建设,伊通河南溪湿地实现了蜕变。“现在的水质很好,我们准备向湖里投放鱼苗了,同时还要上一些皮划艇等休闲项目。”


按照规划,这轮治理要利用2016至2020年的5年时间,实施污水截流、水利防洪、水质改善等工程,对伊通河流域及黑臭水体进行综合治理,系统解决水资源、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问题。


“大凡一座名城,依山傍水为最佳,山次之,水为重。正是因为泰晤士河、塞纳河和黄浦江的深情哺育,世界名城伦敦、巴黎和我们的大上海才如此光彩照人。”李发锁写道。


现在的伊通河中段 刘栋摄


在谈及长春伊通河的改变时,他写下这样的文字:让我们记住这些为伊通河“水清、岸绿、乐活”而奋力拼搏的若干小人物吧。他们是真正的英雄!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