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水产养殖基地交流组

上海知青在丰城(一)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摘要:“上海知青”是特定历史时期的称谓,据《丰城县劳动人事志》记载,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有1143多人受过中等教育的上海青年学生先后来到丰城,分布在全县尚庄、老圩(今丽村)、张巷、荷湖、石溪(今梅林)、小港、洛市、圳头(今隍城)、同田、淘沙、蕉坑、石江、董家、秀市、泉港、白土、杜市17个公社插队劳动。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把宝贵的青春年华献给了丰城农村建设事业,为丰城的经济社会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丰城印象》注意到,前段时间,在丰城的史料进行了征集,并汇编成书《上海知青在丰城》。为让更多丰城人,,现摘取部分内容通过微信公众号的形式进行推送,以殇读者。

丰城我的家


◎刘根伟

(一)

1970年3月24日,,来到了江西省丰城县洛市公社彭坊大队左家生产队插队落户。直到60岁的我在丰城退休,到现在我在丰城的土地上已整整48个年头了。

在农村的时间里,不管刮风下雨、犁田耙田、夏收夏种战“双抢”、起早摸黑、挑担送粮、采摘菜籽、伐树砍竹、冬修水利、挖山开渠等农活,我总是冲锋在前争当排头兵,样样事抢着干。

为了山区的养鱼事业,我翻山越岭走遍了全社的108个自然村,为乡亲们传授养鱼技术,充分利用大小水库、池塘放养鱼苗。养鱼期间,我的双脚发烂引起了淋巴炎开刀住院,开刀后即回渔场坚守护鱼苗,钻研技术、遇难而上,得到了省水产学的肯定,并成为省水产理事会成员。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农村艰难的劳动生活,造就了我锻炼了我“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死”的奋斗精神。我的点点滴滴都离不开乡亲们的培育,他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得到了乡亲们的好评。为了进一步证明自农村的决心,达到乡亲们的期望,我“坚持乡村干革命、扎根农村不动摇”。

1972年下半年,为了养鱼事业,上海的爷爷去世,我作为家中唯一的孙儿未能参加爷爷的悼念深感遗憾,尔后我断然用双手捧着爷爷的骨灰盒安放在我插队村祖坟山上。

1975年10月,我与当地农村姑娘结了婚,安了家。

1976年,我光荣地成为一名共产党员。1979年,,,还被评为省、地突击手标兵。1980年,我光荣地被评为“江西省劳动模范”,并获得了时任江西省委书记江渭清、。


(二)

1979年“回城风”的时候,时任江西省委书记万绍芬特意来到丰城,到洛市公社邀我座谈,省领导同志问:“这次在农村的知青都要回城市了,你是知青的代表,你打算怎么样?”我坚定地说:“我坚持在丰城干革命,江西是我的故乡,丰城是我家,我已生根、开花、结果,继续在丰城奋斗干番事业。”省里领导同志听后很满意。

1981年,我被调往丰城县知青办工作,领导要求我把在丰城留下来的困难知集中起来创业谋生,创办一个新的集体企业,企业的名称就叫“丰城县知青服务大楼”。企业的发展由我带头创业,我们先后开办了五金交电、食品百货店,小型冷饮、食品厂,增设旅社,还积极地创办了当时丰城县第一家食用菌种厂,第一个在江西省信息报、科技报刊登举办食用菌技术培训班信息,让全省各地更多的有识之土投身发展农村经济繁荣市场,来自全省各地的200多名学员前来参加培训,学习推广食用菌菇的栽培技术,我担任了厂长和培训教师,省农科院的专家也前来我厂学习考察,而且我成为宜春地区食用菌协会理事成员。“知青服务大楼”的蓬勃发展,解决了50来个知青家庭的实际困难。

几十年来,我在丰城这片土地上成长,不折不挠地工作,得到各级领导的关怀和乡亲们的栽培,这里的父老乡亲养育了我,他们就是我的养父母,我深深地爱上了丰城,丰城就是我的家。

而今我在丰城退休了,看到丰城的建设、美丽的变化,深感无比自豪,我告诉儿子,你一定要为今后的建设发展做点什么、干点什么。我儿子也在我下放的农村讨了老婆,并结婚、生子。我和爱人表示在今后的岁月里,我们将在丰城这个山青水秀美的地方幸福地安度养老。(完)


往期精彩回顾

昨天,26位丰城在外知名企业家聚在一起做了这件事!

【高空航拍】三月,桃花谷艳遇

丰城人:一个行走江湖的侠客。毛静对丰城人文历史总结鞭辟入里……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