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水产养殖基地交流组

我是千年古镇——龙坪,这是我的名片!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以上为广告

龙坪是一块古老的土地。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孕育着勤劳勇敢的人们,经营着美丽富饶的家园,世代相袭,绵绵不断。自有建制以来,已有1380余年历史,是鄂东南地区古镇之一。

龙坪镇位于长江中游北岸,武穴市东南部,属工贸及农业型混合建制镇。东与黄梅县蔡山镇接壤,南与江西省九江县隔江相望,西距武穴城区13公里,北与本市的花桥镇、石佛寺镇毗邻,、经济、文化、信息中心和商贸集散地,是武穴市城区体系规划的东部组团。全镇版图面积66.38平方公里,辖8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总人口4.9万人,镇区规划面积4平方公里,建成面积2.5平方公里,镇区人口1.5万人。

龙坪老街依江而建为长形街,分上、中、下三街,全长2000米,宽8-10米,大部分为石板路面,曾设有三座城门。主城门临江堤公路,座落在上横街南,为拱形石砖门,宽2.5米左右,高4米左右,门楣上方用青石碑镌有欧体“龍坪镇”三个遒劲大字,听老一辈人传说此门楣由当时五里庙的小颠和尚所书写。,《城门记》石刻遭到人为的破坏),相向而去“仓头埠”有座耳城门,下街出口有座出城门。三门鼎立,守护着小镇市民的平安。整个街道呈五行中“土“字形,由西向东分上街、正街和下街。西边的横街叫上头横街,东端的横街叫下头横街,中间狭长的叫直街,一直延伸到下头出城门至朱河、沙澄、向文、牛车和黄梅。

一、建制沿革。龙坪始建于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古称“鸿脑洲”、“龙坑”。至明嘉靖年间(1561年),为景王封地、以“坑”字不祥,遂改名为“龙坪”。唐天宝元年之前(742年),龙坪为寻阳属地(当时的寻阳郡在今黄梅蔡山一带)。据郦道元《水经注》记载“江水又东经积布山南,俗谓之积布矶……此即西阳、寻阳二郡界也”。清同治壬申《广济县志》注释:积布山在今广济县西南马口镇(今田镇马口村),即马口以上为蕲春属地,马口以下为寻阳属地。天宝元年八月二十四日,改县名永宁为广济之后,龙坪划归蕲春广济管辖,后无变动。

宋嘉煕元年(1237年),蒙古军压境,县治曾一度迁到龙坪江心洲(今新洲村),元复旧治。

龙坪历为广济重镇。早在明朝,广济设七乡三市,龙坪便是三市之一;清承明制七乡依旧,三市改为四镇,龙坪仍是四镇之一;民国时期,龙坪镇为县辖镇。

二、自然环境。龙坪临湖,全境属长江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水源充足,土质肥沃、四季分明,是农、林、牧、渔全面发展的多宜地区。镇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北岸,武穴的东南部,东与黄梅县蔡山镇接壤,西距武穴城区13公里,南与江西省九江县城子镇隔江相望,北邻本市的花桥镇、石佛寺镇。东西全长13公里、南北宽5.106公里。地理坐标为东径115°41′─115°45′、北纬29°49′─29°56′。全境板图面积66.38平方公里。境内最高处为南部的长江黄广大堤,堤面海拔26.2米(吴松高程),最低处为王成“龙荡”(龙坪朱河),海拔16米以下,一般海拔17米左右。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据近42年气象资料统计:年平均气温19.8℃;极端最高气温值出现在2003年7月22日,达40.6℃;极端最低气温值出现在1969年2月6日,达零下13.8℃;无霜期263天;年平均降雨量1409毫米。

三、商业经济。龙坪镇不但历史悠久,古时的商贸经济也相当繁荣。早在明成化、弘治年间(公元1465─1506年),“户口繁息……编户三千七百有奇,土著累千金者不可胜数、而远方富商大贾、舟车辐辏,廛市浩穰,亦蕲黄以东沃土也”(鸿脑洲记)。解放前龙坪的商贸经济概括地说,呈现出两大特色,即本地经济与外来经济。

所谓本地经济,就是立足于本地资源和传统技艺的经济。一是以种植棉花、稻谷、养鱼、养殖为主的农业型经济;二是以水运码头运输为主的集散形经济;三是以炉冶业(鼎罐、法器、农俱),捕捞业(装捞鱼苗、捕鱼),加工业(榨油、油面、糕点),织染业(纺织粗棉布、染纱、染布、织布)。手工业(篾匠、木匠、铁匠、泥匠、皮匠、弹匠、),以及闻名遐尔的“广济三把刀”(剃刀、菜刀、剪刀)等形成的技能型经济。

据不完全统计,清末至明国初年,龙坪街有木行22家,经销湖南及江西杉木,年销量一般为10万根,因此家俱业也随之兴旺,故龙坪的“博士”很多(方言:将木匠称之为“博士”);有米行15家,大金、花桥、、郑公塔、黄梅及江西城子镇等邻近地区的谷米都由此经销,旺季平均日收购量达3万公斤,主要销往南京、镇江等地;有绒行22家,收购本地及黄梅、江西城子镇等毗连地区的棉花,由龙坪港口输出,绒行交易年营业额90万银元。1936年的统计数据表明,全镇有商业户416家,从业人数2106人,年营业额310万银元。

而龙坪的传统特产“银丝油面”、“鼎罐”、“木屐”已成为龙坪人值得回味和骄傲的文化。

银丝油面龙坪独有,洁白晶莹、绵软悠长、营养丰富。说起“银丝油面”还有个典故,很早以前,大家都叫油面,后被清朝硕儒、帝师(雍正皇帝的老师)金德嘉作为家乡特产带到京城孝敬康熙皇帝,康熙食后龙颜大悦:“此乃银丝油面,名符其实,应列为朝廷贡品,每年冬春两季需向朝廷进贡不得有误也”。自此“银丝油面”便响彻海内外。

龙坪“鼎罐”(方言:锣罐)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罐形圆圆,铸铁产品,煮饭香甜。由江西藉的孙墩品来龙坪首创“孙永丰”炉坊,以铸造鼎罐、法器和农俱为主。鼎罐远销安徽、江西、江苏、湖南、湖北等地。其法器工艺除本国之外、还远销至东南亚、日本、印度等国。

“木屐”更是龙坪的文化遗产,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在武穴民间曾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龙坪的木屐,武穴的伞,兰杰的“假儿”(指姑娘)不用撖(方言:挑挑拣拣的意思)。可见,在当时还没有橡胶雨鞋的年代,木屐在人们生活中是多么的重要啊。其工艺精湛,美观实用,虽说是粗布加厚密纳而成,但需经过三道桐油沁面和一道清油光面,每做一道工序要经过凉晒、打磨方能进行下道工序。然后选上等的硬木镂空做成与屐面吻合的屐底,屐底四角钉4颗铁钉,大约有一寸高,再将做好的屐面屐底用包铁钉牢,并对屐板和交合处最后再做三次桐油沁染,直至木屐盛水不漏方可大功告成。雨雪天,不用脱布鞋棉鞋,穿上木屐,走在石板路上,“叭哧、叭哧”,别有一番情趣。

所谓外来经济,就是立足于货物贸易形式的经济。一是商业行帮,在龙坪做生意的有徽洲帮、湖南帮、江西帮。但徽洲帮势力最大,当时有“无徽不成镇的说法”,他们基本上控制了“广济临江三市”(武穴、龙坪、田镇)(见清乾隆末年《广济县志》风俗)的南货店、丝烟店、绸缎店、食盐店、木材行、钱庄等。二是洋货侵入,清光绪二年(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以后,武穴港被迫向外国列强敞开,外国洋行纷纷在武穴设立各种经营机构,收购土特产品,销售洋货。由于外来经济的侵入,改变了本地经济结构形式。

四、江堤变迁。谈起龙坪的发展史,自然离不开江堤的演变。龙坪长江段,隋唐之前无堤围,长江武穴至九江段,古时是由九条江汊构成的,现江西省九江市因此而得名。当时的寻阳郡在今黄梅蔡山一带,而鸿脑洲处于九江之中,因杨子淮地槽新构造南向倾斜,九江南合为三江。公元六世纪,鸿脑洲(今龙坪)靠岸。至此长江南岸与江心洲(即龙坪新洲)夹流称南江;江心洲与鸿脑洲夹流称中江;滨江沼泽区称北江,后称此地为北江故道。

明朝之前的先民,主要从事渔农业生产,过着洪峰来时迁地而居,洪峰退落后返回重建的游移生活,久而久之,人们不满足于现状,乃相约围堤建垸以防御洪水的威胁,达到固定居住,繁衍生息的目的。因而形成了最早的堤围,这就是早期的黄梅五口堤、七口堤、广济十三棚堤等初步江防稚形。那时的龙坪镇处于堤外,最早的江边码头在陶家埠(龙坪朝阳)。

明永乐二年(1404年)朝廷派“部臣监筑”,“乃将广济、黄梅两县的民垸、民堤联接并堤”,上起盘塘(武穴田镇),下讫新开口(黄梅)绵亘九十余里,至永乐四年竣工,故称此堤为“皇堤”。自此开辟了武穴、黄梅沿江地区大片富饶平原,龙坪也就逐步形成了鄂东南沿江重镇。

黄广大堤虽经历朝历代不断加固整修,由于当时堤的高度、宽度防洪能力极为有限,从明代嘉靖十七年(1538年)至解放后1954年,先后经历了大小十二次溃口,其中龙坪段溃口有三次。一次是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三月至五月淫雨不止,龙坪江堤骤溃;二是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张大林垸(龙坪下冯)下坝头堤段因江水急流洗涮,至使堤岸崩塌;,将中庙(龙坪下冯)堤段投弹炸决。

五、军事战争。龙坪地处吴楚要害,与田镇同为兵家必争之地,每遇战争,未能幸免于兵燹。史料记载,最惨重的有三次:一次为康熙四年(1664年),南明马士英,阮大铖乱政,左良玉以清帝(福王)侧为名,由武昌放兵金陵(今南京),途经龙坪,放火烧尽龙坪正街建筑物。清中期得到恢复,发展最盛时期,镇区西起牌楼下(龙坪朝阳)东止章兴垸(黄梅),街道绵延2.5公里。二次是清咸丰年间(公元1854─1864年)的十年间,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等与清军鏖战于鄂东黄梅、广济一带,致使龙坪上街成为一片废墟,后又得到恢复和重建;,又使城区大部分公建(书院、教堂、祠堂、戏园)及部分民宅毁于战火。

六、人文典故。龙坪素以文风兴盛著称,明清之际,有胡士容太仆藏书阁、金德嘉的白堂藏书阁,两阁藏书均达万余卷,还有江汉书院和江心阁,其建筑规模极俱富丽堂皇,现均无存。历史上的学者名宦极多,如明代进士、官至太仆卿的胡士容、诗人寇学海、清代雍正皇帝的老师金德嘉(会元、进士、翰林院检讨)都名噪一时。

江汉书院,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由御史史学迁拨资建造。由黄梅名士瞿九思(公元1543─1614年)在该院讲学多年,著书二十余种。书院左有仰瞻窝(后来祀瞿九思门人张复)、右有文昌阁、中有敬义堂,堂西有六贤祠(后来祀有学者胡应中、胡士容、寇学海、金元纯、李奇观、金德嘉)。


胡士容、字仁常,龙坪人(1580─1633年),人称“亲民廉吏”。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进士,初任长洲知县,后历任大名府教授、国子监助教、户部郎中、大司徒、蓟州参政,后为魏忠贤党恨,迁为江西副使,又遭魏矫旨被捕入狱,思宗即位始得昭雪。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起任陕西副使,又晋升为右参政。去世后,于崇祯十三年(1640年)追赠太仆卿。

寇学海、字巨源、俗称寇山人、龙坪人(明嘉靖年间人)。小时曾独往庐山白鹿书洞闭门读书五年,潜学研究魏晋及盛唐诸诗要旨,大有所得始出山,及致力诗文,遍游各地,与诸多学者交往甚密,切搓诗学,声誉甚高,与当时的刘养徽、杨大鳌并称为“广济三良”。著有《二余斋诗集》被载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金德嘉、字会公、号豫斋,生于明崇祯三年(公元1630-1707年),龙坪镇人。15岁中秀才,清顺治17年(1660)中举人,任德安(今安陆)府学教授9年。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会试第一,称会元。后殿试中进士,授翰林院检讨,掌修国史。他在翰林院被人称为硕儒,与湖北学林名士刘子壮、丝伯龙齐名,与徐乾学过从甚密。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金乃以疾归,实则为掌院李光地欲借以倾徐乾学,对其提出弹劾。

金还乡后闲住近二十年,闭门著述,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去逝,死时78岁。为文宗法韩愈、欧阳修,诗力追唐风。《四库全书存目提要》对金的评论是;“德嘉晚年健户著书,同时顾景星、张仁熙、刘醇骥往来唱和,追摹秦汉,崇尚王、李”。

著有《居业文集》20卷、《居业斋别集》10卷、《续纂元、明臣言行录》、《礼记解义》、《通鉴讲章》、《大清一统志》、《居业斋诗钞》22卷等。清《国朝诗人征略》、黄梅、广济县志均收录了他的文章。

后记:龙坪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探寻历史,厚重的文化值得骄傲,试目今朝,经济的发展充满生机。展望未来,龙坪的明天更加辉煌!


2002年9月18日整理于龙坪

2018年5月18日修改于武穴

来源 | 武穴生活圈、陶生元老师

整编 | 武穴网wx12.com

投稿邮箱 | wxwgcm@163.com

业务电话 | 17786648563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