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水产养殖基地交流组

【驻村观察】金盆村|“雁归工程”唤回有志青年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金盆村鱼塘四周风景如画

  2014年9月,铜仁市在贵州全省率先实施“雁归工程”,从服务体系建设、政策支撑、工作保障机制等方面构建“雁归工程”体系,引导和鼓励在外人员返乡就业创业。铜仁市万山区鱼塘乡金盆村也积极“筑巢引雁”,利用良好的生态优势因地制宜发展起特色产业。


  金盆村曾是贫穷落后的偏远村落,最好的优势是生态,最缺的是“人才”。只有借来人才这股“东风”,才能让金盆村摘掉“贫困帽”,走上致富路。


  “有什么优势就应该发展什么产业,可我们这一辈都是地地道道的‘田里人’,青山绿水握在手里也只能养家糊口。”这曾是金盆村干部们最大的烦恼。如何将生态盘活,发展起能带动村民们脱贫致富的产业,则是他们最“头疼”的事。


  金盆村地势平坦,水田遍布,张密将28户村民的水田流转过来建成80亩鱼塘。

筑巢引雁 唤回人才

  人才流失曾是金盆村发展路上难以言说的“苦楚”。


  从前的金盆村发展滞后,年轻人宁愿背负行囊远赴北上广,也不愿留在家乡守着山山水水过穷日子。


  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失直接导致金盆村变成了没有生机的“空壳村”。只有到了过年的时候,偌大的村子才会热闹起来。男人外出打工,女人则在家照顾老人和孩子,一个家的重担几乎都压在外出打工的男人身上,这就是前些年村子里的囧境。


  要想村子富起来,就得想办法让村里的“能人”回乡来,这是金盆村在多年脱贫路上摸索出的道理。金盆村有肥沃的土地、绵延的青山、清冽的泉水,筑好“乐业巢”,才能唤回“南飞雁”。选好门路、用好政策、唤回人才,就成了金盆村谋发展的当务之急。


  2014年,铜仁市把“雁归工程”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同步小康的一项重要举措,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产业帮扶优惠政策。产业是脱贫基础,金盆村干部们在经过多次会议讨论后明确了发展特色农业的产业模式。


  有了路子,就得想法子用好帮扶政策。农村金融扶持政策为解决雁归人员资金瓶颈问题提供有力保障。村书记张应钢在了解政策后就给村里的大学毕业生张密打了一通电话,争取让他回乡创业。


  “国家有了好政策作保障,村干部又多次鼓励我回乡,我自己也有创业的想法。”就是这通电话让张密成了金盆村落实“雁归工程”的代表人物。2015年,毕业于贵州民族大学、在大企业干过的张密辞掉高薪工作回到家乡,决定自己创业。


回乡创业 勇闯难关

张密接受记者采访

  发展哪种产业是张密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当时金盆村已陆续发展起大棚蔬菜、养羊、养猪等小型产业。张密决定要寻一条不一样的路子。深思熟虑后,他决定在家门口的水潭下游建一个鱼塘。


  “我从小就知道这个水潭水质清冽、甘甜可口。当时,水潭下游大多是荒废的水田,我就想着把水田流转过来建个鱼塘,作为村里的独一份,发展起来会比较有优势。”张密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水潭中的水取样检测,检测结果让他更加坚定了建鱼塘的想法。


  2016年初,张密与张应钢一道成立了龙源种专业合作社,建鱼塘。


  万事开头难。


  “一开始很多人都不愿意把土地流转出来,觉得水田承包出去不划算,也不看好建鱼塘。我给他们算了一笔账,一亩水田一年400块的租金,每年还有400块的分红,而且建了鱼塘是带着整个村一起富,这是好事嘛。”张应钢说,他和张密挨家挨户去做思想工作,最终说服28家农户将水田流转了过来。


  “最大的问题还是资金不足,好在有政策。”张密说,鱼塘的修建得到了万山区扶贫办和财政局的大力支持,通过小额担保贷款和精准扶贫户股金扶持申请,他们一共获得了40万元的帮扶资金,解决了当时的燃眉之急。


  2016年4月,鱼塘开始正式动工,历时7月修建完成。时过境迁,现在的鱼塘已完成一期建设80亩,陆续投入50000尾鱼苗,成为金盆村的重要产业。张密的成功也让更多在外打工的年轻人看到了回乡创业的希望。


张密(左三)与鱼塘乡、金盆村干部们在鱼塘边合影

初心不忘 反哺桑梓

  目前,张密的鱼塘还处在投入期。明年7月,他计划将第一批鱼销往铜仁和湖南。


  “明年这个时候,鱼塘应该能有100万的盈利。有了盈利后,我计划再承包一些土地,进行二期扩建,扩大到150亩。”张密介绍,现在村子里公路通了,以后产业会越来越多,有了产业,金盆村就离“小康村”不远了。


  在创业致富的道路上,张密还有一颗反哺桑梓的赤子之心。


  “光自己富起来不行,得带着乡亲们一起富。”朴实的话语中尽是张密对金盆村浓浓的乡情。合作社成立初期,他带动14户精准扶贫户参与,每年保证给他们5%的红利,如果利润高,红利还会上浮。


  修建鱼塘时,他又动起了只招精准扶贫户做工的“小心思”。“当时我们村有很多家里条件困难的人,很多人身体不好不能外出打工,我就让他们来鱼塘做工。这其实都是我应该做的事儿,算不得什么。”张密说。


  现在,张密又有了新的“小心思”。他站在鱼塘边望着周围的山山水水、公路人家,开始畅想几年后村民们更好的生活。“五年内,我要在这片鱼塘边做起农家乐,到时候让在外打工的邻居都回来,在家里做餐饮、开旅馆,让他们在家就能富起来。”


文/图 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张燃

编辑 | 杨秋

编审 | 林茂申 彭奇伟 闵捷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