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水产养殖基地交流组

棘胸蛙(石蛙)变态期饲养培育技术介绍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棘胸蛙(Quasipaa spinosa),又名石蛙。野生棘胸蛙生活于中国南方的山溪水坑内或石洞岩隙中,习性昼伏夜出,每年11月~翌年4月冬眠,主要食物为昆虫及其幼体。随着树木人工不断砍伐,生态环境不断发生变化,加上人为滥捕,过渡的捕捉利用,野生棘胸蛙濒临灭绝。目前市场上野生棘胸蛙销售价格高达300元/kg~400元/kg。

福建省共有棘胸蛙养殖场35家,人工规模化养殖需要大量棘胸蛙种苗。蝌蚪变态成幼蛙是棘胸蛙种苗培育关键的一个特殊生长发育阶段,其习性不同于成蛙,而与鱼类相似,生活在水中,靠鳃呼吸。刚孵化的蝌蚪如饲养不当极易造成大量死亡,所以蝌蚪成活率很低。

笔者在福建省梅列区列西村下村洋经过多年实践,摸索出一套使蝌蚪变态成幼蛙成活率达到84%的技术方法。

一、试验方法
1.蝌蚪池条件
应选择在背风向阳、水源充足、无污染的山涧溪水,采用水泥育苗池,因水泥池简便易行,效果好。将亲蛙产的卵第二天进行收集,放入孵化箱中,采用50cm×50cm白色泡沫塑料箱中孵化,每箱1200粒,箱子水位2cm,在箱的底部设的对角进排水管,进、排水管安装过滤网罩,24小时保持微流水。当温度在25℃需经7天孵化;温度在18℃需经14天孵化;14℃~15℃需经30天的孵化出小蝌蚪,收集蝌蚪投入育苗池面积20m2~60m2之间,要求池壁倾斜,坡度比1︰2,池底如锅底形,池深100cm,水深10cm,安装好进排水管,池的顶部采用遮阳网遮阴,池的四周建好防逃、防敌害设施,主要采用围网或网围墙。每池设搭食台或设食盒2个~3个,池内放少量水葫芦,模仿生态模式,以便蝌蚪吸附。

2.配套设施
育苗池配备3千瓦微孔增氧机一台, 微孔增氧机上微孔曝气管是一种以低成本向大面积水体增氧的曝气装置,在高分子软管上相间设置有一端封闭的微孔曝气短管,主要由高分子软管、中空承插接头、微孔曝气短管、堵头等组成。

3.放养前准备
(1)育苗池清毒:放苗前要清池消毒,清除对蝌蚪有害的蚂蟥、泥鳅、黄鳝、老鼠、蛇类及有害病原菌。消毒方法:每100m2用生石灰20kg或8ppm高锰酸钾,加水溶化后全池泼洒;清池7天后方可将蝌蚪下池,也可干池消毒,5天后注入清水。

(2)培肥池水:放养前7天培肥水质,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投苗后即有丰富适口饵料。

(3)掌握放养密度:蝌蚪的放养密度应根据饲养条件及生产的目的而定。秋季蝌蚪生产种苗可适当密放,每平方米100尾~200尾,若一次性放养直至养成商品蛙,应适当稀养,每平方米蝌蚪30尾~40尾。

4.蝌蚪饲养管理
(1)蝌蚪出膜后4天~5天靠孵黄维持营养,孵黄被消化后开始觅食,蝌蝌在开始吃食的半个月内,因身体细小而以浮游生物为主要食物,也可吃颗粒细小的蛋黄浆、豆浆等,并在育苗池中投喂植物性饵料。投喂方法是:每万尾蝌蚪用红萝卜、南瓜等植物性饵料200g投入水下食盘内,任蝌蚪自由取食。随着蝌蚪增长,逐渐增加蛋黄浆、豆浆饲料的用量,每日投喂1次~2次。
  

(2)投放入育苗池7天后的蝌蚪,摄食生长进入旺期。主要摄食水中浮游生物和有机碎屑,人工投喂一般动物性饲料占30%以上。较好的投喂方法是:每天投喂二次,上午投喂植物性饵料,下午投喂鳗鱼饲料绞拌混合后,拌成小颗粒置于食台内或池水阴凉处,让蝌蚪自由进食,鳗鱼饲料蛋白质含量高,营养全面,投喂饲料量为蝌蚪体重的8%~10%左右。
  

(3)养殖育苗池60天~70天以上的蝌蚪,其后肢开始伸出,正处于发育变态阶段,蛋白质需求量大,应以动物性饲料为主,并辅以植物性饲料。一般动物性饲料占60%,投喂量为体重的10%~12%,一天投喂2次~3次。棘胸蛙蝌蚪从卵到变态大约需要82天~95天,蝌蚪开始伸出后肢然后出现前肢,时间大约需要22天~25天,同时尾部缩短,最后全部吸收,从完全变态到幼蛙大约要20天,在此期间摄食较少或不摄食,完全依靠体内的营养,变态完成后开始进行摄食,以投喂黄粉虫幼虫为开口饵料。

5.日常管理
(1)水质管理。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蝌蚪的生长发育。前期蝌蚪池水要求清、新、活、爽,应每天捞除池内残渣剩饵,池水每10天换水一次,后期蝌蚪池水应保持嫩绿或黄绿色,在完全变态到幼蛙时尤其要加强巡查和水质管理,保持微流水。
  

(2)保持池水适温。棘胸蛙最适宜生长温度为18℃~28℃,在高温季节要采取降温措施,如搭设遮荫棚,加深池水,投入水生植物等,使池水温度控制在35℃以下。早春3月~4月,晴天应降低水深,由原来的10cm降低至5cm,以利于水的升温。
  

(3)投饵。每天上午9时,下午16时各投饵一次。一般投饵量按蝌蚪体重的10%~15%投喂,随着蝌蚪的生长增重及时调整饵料投喂量。
  

(4)强化蝌蚪变态发育期的管理。棘胸蛙的蝌蚪发育期为80天~90天,变成幼蛙后,最大变化特点是由水生过渡于水陆两栖动物,由鳃呼吸变为肺呼吸和皮肤辅助呼吸。生产管理上要适时提供陆栖条件,在陆地上搭设荫棚,种植水草、石菖蒲等水生植物,育苗池要设置15℃斜坡伸入水面,提供幼蛙水陆过度阶段适宜生长的生态环境。

二、试验结果
2011年2200m2的育苗池共培育蝌蚪3.5万尾变态成幼蛙1.2万只,成活率34.2%;2012年培育蝌蚪12.8万尾,变态成幼蛙10.4万只,成活率81.2%;2013年培育蝌蚪25万尾变态成幼蛙21万只,成活率84%。早期产卵孵化的棘胸蛙蝌蚪,当年全部变态为棘胸蛙,晚期8月中旬产卵孵化的棘胸蛙蝌蚪,因当年不能变态为棘胸蛙,则以蝌蚪的形态越冬。蝌蚪饲养至2g左右,可密集养殖,少投动物性饵料以控制其生长,使其在笠年5月~6月变成小蛙,春季变态出来的幼蛙比秋季个体大一倍以上。可避免秋末变态出幼蛙,冬季来临饵料供应困难,幼蛙不摄食,越冬后瘦弱,死亡率高。蝌蝌越冬池灌水15cm,大棚保温,适当投些饵料,确保育苗池保持微流水增加水中溶解氧和防止育苗池水结冰,棘胸蛙蝌蚪就能安全越冬。

三、小结与讨论
1.采用不同水系小溪的棘胸蛙亲体进行远缘杂交,产生的后代优势特别明显,具有抗寒能力强,成活率高,蝌蚪期和幼蛙期病害少,生长速度快的特点,保持野生后代生长优势,是本次试验关键技术。

2.采用微孔水底曝气增氧和浅水育苗相结合方法,可以有效降低养殖成本,气泡细密,长距离曝气均匀,溶氧率高,同时安装方便,布设成本低无噪音,对环境无影响,适合大面积育苗使用,浅水育苗有利于提高水温,保持微流水溶氧充足有利于蝌蚪变态转化率。

3.试验结果表明在棘胸蛙蝌蚪期,主要以植物碎屑特别是藻类为食,中期向浮游动物转化,大蝌蚪完全变态后向动物性转变,特别是动物性的昆虫、节枝类、软体类活动性的动物为食,因此,棘胸蛙卵孵化成蝌蚪投苗前培育适口浮游生物是确保棘胸蛙蝌蚪成活率关键环节。

4.利用饵料控制蝌蚪的生长。多喂植物性饵料能延缓变态,多喂动物性饵料能加速变态进程,因此,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密切关注投饵,以免造成浪费和水质污染,对于夏季多喂些动物性饵料,加速蝌蚪的变态发育;秋季蝌蚪要适当密养,多喂些植物性饵料,推迟其生长,使其能安全越冬,提高成活率。

(文章来源:《海洋与渔业》 作者:刘细清 特此致谢)


一个人养殖太孤单,您是否想与更多业内人士交流,了解更多养殖信息?

你不是一个人~我们按照养殖区域和养殖品种组建了虾/蟹/鱼/特种水产技术交流群,诚邀养殖高手和养殖者加入共同交流!


加入养虾技术交流群请长按下方二维码,注明您的“养殖品种和地区”。


更多养殖技术文章,请点击阅读原文。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