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水产养殖基地交流组

穿越回到八十年代的大麻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八十年代的生日蛋糕,早已消失在现实里,只在记忆里)

    

      一切的过去都是历史,哪怕只是一秒前。八十年代的,在当时的嘉兴地区乃至浙江省来说,是一个辉煌的小镇。1986年镇成为整个嘉兴地区第一个工农业产值超一亿元的乡镇,因此被浙江省政府命名为“亿元镇”,那时的新闻媒体是三天两头报道,2001年遇到一位嘉兴市级媒体的退休老新闻人,他说八十年代他经常去采访,是嘉兴的典型。今天让我们穿越回到八十年代末的,看看那时候是怎样的模样。因为毕竟已经过去近三十年,有些记忆可能错误,将九十年代初的错记成八十年代末的,欢迎指出文中记忆错误之处。 

 

那时镇区很小,最南端就到棉纺厂,棉纺厂周围差不多都是水田了。棉纺厂往北一点,有一家厂当时很有名,可以说全国有名,厂名叫神箭飞镖,神箭飞镖的广告语是“百步穿杨功何来”。神箭飞镖的厂名是请沙孟海的儿子沙更世题的,据说当初是找到沙更世想通过他让沙孟海题,可惜沙孟海不愿意再题这种厂名之类的字了,于是就由沙更世写了。赞助并冠名全国性的比赛,神箭飞镖是的第一家也是到目前为止的唯一一家,当时飞镖比赛,大多是用神箭飞镖。有一年电视新闻里播放新闻说,,出现的都是一色的省部级老干部。好像有一个国家体委的领导也给神箭飞镖题词过。当时人的家里若有一个神箭飞镖的飞镖盘,也是很得意的事情。

 

(原来的影剧院,“镇文体中心”这几个字的位置原来是“影剧院”,边上还有三个字“谭建丞”,大门进去的大厅处悬挂谭建丞所题字的真迹。)

再往北,就是历史上的第三座电影院,那时候刚造好,“影剧院”这五个字是谭建丞写的,是50元还是100元一个字,记不清了,现在看来很便宜,而在当时却是高价格,当时一个月收入也就100左右,一辆嘉兴产的大雁牌脚踏车是120元,于是人都去影剧院看稀奇,到底是什么字要这么贵。因为这个影剧院造的好,上面不少领导都来参观考察。

 

走过影剧院没多少路,就是云雅楼旅社,不知道是谁起的名字,还是很雅致的。因为当时云雅楼的屋顶造的有些仿古,而且是第一家使用琉璃瓦的,轰动了。以前的旅店是在流芳桥南堍,很简陋,而现在竟然是一栋大楼,虽然只有四层,但已经是的最高建筑了,庙弄那里供销社大楼也才四层。不少人会去里面看看,所谓的宾馆到底是什么样子,看了后都说“干净、派头”。云雅楼还有专门的餐厅,餐厅前是一个圆形的门。大楼对面有一栋二层小楼,那里举办过画展,而且档次颇高,是一代宗师湖州谭建丞的画展。那时候还有别的画展,比如程赐平的画展,是放在老医院对面农业银行的楼上。而后来就没这么文雅了,到现在都没画展。因为云雅楼的面积大,八十年代的时候,不少的公判大会就在楼前的水泥地上举行,那时的老百姓看这个很热情,观众是老少咸集,工农商学兵都参加。后来有一部分公判大会改在影剧院里举办,于是群众又移师影剧院。

 

往北,一路往北,先路过经理部。这经理部是个简称,全称好像是镇工业产品经理部,后来又分立个镇工业供销公司出来,都是镇办企业,基本是做蚕丝生意,当时这个单位富的冒油。他的办公楼就造在老医院边上,外墙竟然贴马赛克,这是第一家。

 

经理部斜对面是汽车站,大概是1984年左右,通汽车了,在这里造了个汽车站,也就一班车,到桐乡,途经斜板桥、科同桥、沈士、上市、崇福,最后到桐乡。那时候坐汽车到崇福,一路上的大小商店的招牌题字大部分是的沈岩松写的,那时候他刚刚小有名气,所以愿意写招牌。刚通汽车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专门赶到汽车站来看看汽车到底是怎么样的。

 

(原来的卫生院,现在是一片空地。)

经理部边上的卫生院,虽然破,但是当时不能小看了他。那时候看病倒是真正做到了“大病都不用出镇”。因为是第一个亿元镇,所以和杭州有名的军队医院117医院关系很好,117医院的各大名医固定时间轮流来卫生院接诊。凡是117医院的医生来的时候,不光的百姓来看病,附近的几个乡镇的百姓都来。所以当时人如果不晓得浙一、浙二,但117医院一定是晓得的,真是“家门口的医院”。正因为卫生院和117医院关系铁,所以后来南京军区还授予卫生院这一家小镇上的卫生院一个荣誉称号,好像是南京军区军民合作先进单位。

 

每年都在云雅楼到卫生院这一段的路上开展销会。每次开展销会前,都会在及附近乡镇上贴红纸广告,说镇将在某月某日举办展销会,望广大群众参加购买。路两边都用铅丝把竹木扎成一排排的简易房架子,外面用油毛毡遮挡。每个摊位都会由工商收取临时费用。展销会的时候是热闹的,、永秀、义马、博陆、亭趾、科同、许村这几个乡镇的百姓会来购买东西,设摊的既有本地及附近乡镇的,也有桐乡、崇福的大商店来设摊。

 

卫生院往西过杨木桥,就是的小总机所在地。那时候电话是稀罕物,都是手摇的,需要先接通总机,然后由总机帮你转接到你要打的电话那里。往前一点有一家厂当时也很有名,镇办企业轻工机械厂,《嘉兴日报》时常报道,都是正面报道,这家厂的厂长也是荣誉不断,是当时乡镇企业的风云人物,很有经营能力,而且时不时的有外地参观考察团来这家厂考察。厂长因为头有点歪,所以人都称他“颃头相富”。

 


 

(落雪时候的蚕种场边上河道)

机械厂往西到底就是镇政府,当时只有一栋二层楼房,外加几排平房。与镇政府隔河相望的是县属单位蚕种场,那时候许多人家都养蚕,所以基本上都和这个单位打交道。

 

(人所熟悉的流芳桥)

卫生院往北到流芳桥,这才是当时最繁华的地方,流芳桥北堍有个小猪行,日日是猪叫的沸反盈天,如果遇到鱼苗上市的季节,流芳桥上都是摆满了各色的脚桶,都是鱼苗,水泄不通。桥下又都是泊满了船,买猪的,卖鱼苗的混在一起,猪粪味和鱼腥味交杂在一起。桥附近总有一个长的很结实的老头扛把大秤走来走去,谁有重东西要称,就呼这个老头过来,把重物挂上去后,两人提起秤钮称重,老头便收个几分一角的秤钱,落市后便去西桥边的茶馆店吃茶。

 

流芳桥堍因为人多,所以在桥北边的大泡桐树那里有个宣传窗,说是宣传窗其实是一家商店的大窗户,忘记那家商店是卖什么的了,只记得每天的电影海报都是贴在那块大玻璃的后面。电影海报画的真好,内容随着电影内容变化而变化,有时候是简单的山水,有时候是剪影效果的美女人像,外加简单的故事情节介绍和上映时间、票价,也不晓得这些到底出自何人之手?宣传窗斜对面有家剃头店,是那时候最大的,剃头椅子真是厚重而结实,不知道用了几十年了,有一个剃头师傅都叫他“聋子奥学”,虽是聋子,但手艺却是最好的。

 

往北一点是最大的早饭店,大饼、油条、包子、豆浆、雪糕、糍米饭。凌晨三四点已经开门做生意了,虽然只是一家早饭店,但也算国有企业,是供销社下属的饮食服务部。里面有一个长高个,一个胖子,两三个女的,还有一个哑巴。问哑巴包子多少钱,他便比划一下,结果客人都能明白是多少钱。八十年代初的时候,光有钱是不行的,还得有粮票才能买早饭店里的东西,大概到九十年代初就不需要粮票了。

 

早饭店对面原先是平房,后来拆了建造供销商场。因为都知道那块地以前是茶馆林立,被日本人烧掉了,所以当拆除平房后,许多人都在那里挖宝贝,那些茶壶茶盏之类的瓷器挖出了不少,偶有几个挖到了些银元和铜器。


(八十年代废品收购站边常贴的宣传画)

商场往西是西桥,西桥那里有几家店铺,都不大不小,反正都是供销社的。西桥东堍有供销社废品站的出纳窗口,那时候的人应该都去那里拿过钱,因为西桥西堍的废品收购站是当时唯一一家废品收购站,那时候好像什么东西都可以卖的,比如猪骨头、头发、破鞋子、甲鱼壳、废铜烂铁等等。西堍称完重量,给你一张单子,写明了金额,然后到东堍的出纳窗口拿钱。那个窗口时常没人在,所以等待是那时常有的事情。

 

商场往东一直到漾角廊,有几家大的厂,比如拉丝厂、食品站,还有终年猪粪臭的屠宰场。到了漾角廊最底上是当时有名的塑料电线厂,福利很好,收入很高,据说是和杭州某家厂联营的。反正八十年的许多镇办企业都和杭州的企业搞联营。

 

(从这里进去就是供销社的办公地,图片上那个黑色的方洞就是以前的冷库的出货门。“庆祝国庆”这四个字还是1991年贴上去的。)

商场一直往北,路过新华书店、冷库、供销社办公地、粮管所,就到了大名鼎鼎的丝厂。

 


(丝厂废墟里的一棵小树)

 


(原来的丝厂礼堂,后来的第二座电影院,今日的居委会)

当时十个人里最起码有五个人的家属会在这家厂里工作。每天凌晨五点,丝厂的蒸汽声准时把镇区的人民唤醒,人称“拉卫声”,每天都很准时,都是凌晨五点,所以当时人都说:“丝厂都拉好卫声了,好起床了。”丝厂是当时最大的厂,里面就是一个小社会,有当时唯一的公共浴室、托儿所,有食堂,有医务室,有可以放映电影的大礼堂。丝厂的大礼堂就曾成为的第二个电影院。

 

(已经消失的新华书店,唯有店招还残存在墙上。)

丝厂再往北,就是一大片的田野,沿着小路可到塘河边的茧站,边上数步距离就是何三亭,也就是轮船码头,没有通汽车的时候,这里是的交通热点地区,每天有轮船往返崇福之间,好像还有到杭州、苏州的客轮也在这里临时停靠上下客。去乘早班轮船是有点怕的,尤其是穿行于茧站附近的田野里,没有人家,坟墓不少,没有路灯,只有在茧站的拐角处有一盏昏黄的25支光灯泡亮着。要乘船的人都做在何三亭里等,亭是民国时候建,。

 

(八十年代末的中心小学校徽)

何三亭的南面,中间隔着不少的田,就是初级中学和中心小学,一个校门,两所学校。那时候教学楼刚造好,因为是亿元镇,造的很漂亮,。五十年代,这里办过一所大学,,后来停办。,没多久也停办了,八十年代的时候只有初中和小学。

 

  

 

麻溪文史,述说的前世今生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