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水产养殖基地交流组

在南宁市郊,有一个“壮文之家”(他因壮文结良缘 又教后代学壮文)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民族语文故事”之二十三


钟希增:因壮文结良缘  又教后代学壮文




南宁,作为加快建设中国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区域性国际城市,同时也是民族风情旖旎的壮乡首府;南宁正在向经济全球化和多区域协作发展的方向快速发展,同时南宁人也在传承民族文化中薪火相传。近日,记者采访了这座城市里的一个“壮文之家”,这是南宁市良庆区南晓镇晓元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家长钟希增1969年出生,现任南晓镇晓元村村委会副主任。

记者采访的焦点为:一个农民家庭,家距离市中心仅50公里,如今村人纷纷搭上都市大发展的快车,或经商发城市财,或到公路旁建房企望开发征地时待价而沽,而他一家为何却痴迷于学用壮语文之中?


每当夜深人静,钟希增在家里创作壮文新作时,妻子也默默地陪伴一旁阅读壮文读物。


本报2017年11月17日第8版专题报道截图。


视频:二十四节气嘹啰山歌。


因为壮文

他使别人被扣奖金

1988年2月,钟希增还在读高中,恰逢学校为迎接高考而临时开办一个为期10天的壮文短期培训班, 此次培训邀请县壮文学校黄家主老师担任培训教师。当时钟希增就想:自己是壮族人,应该学壮文呀。于是他就报名参加了培训班。学习壮文之后他才明白,原来壮文就是记录壮语的文字符号。培训结束后,壮文老师要回壮校了,钟希增和同学们一起送老师出学校大门,那时他的心情特别沉重。后来,钟希增经常用壮文跟他的壮文老师通信,老师经常在信中表扬他,说他的壮文学得好,并鼓励他继续努力学习,将来为传播壮族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学习汉语文那么多年都写不出一篇像样的作文,参加10天壮文短期培训就能用壮文写信,且得到壮文老师的赞赏,这无形中给了钟希增继续学好壮文的动力。

  学会了壮文,就渴望有壮文读物为伴,然而当时钟希增只有一套壮文《干部课本》,这怎能满足他的需求呢?在信中钟希增向壮文老师诉苦,老师指点他订阅一份《广西民族报》(壮文版)。很快钟希增就到学校附近的乡邮政支局订了一份《广西民族报》(壮文版),可是由于乡邮政支局工作人员的工作失误,他订的报纸经常出现丢失现象。出于对壮文报纸的钟爱,钟希增到邮政支局反映情况,邮政支局的工作人员见丢失的只是区区一份小报,不屑一顾,不理不睬。钟希增很是气愤,,结果邮政支局相关工作人员被扣掉了3个月的奖金。

  高考落榜后回家务农,可钟希增依然对壮文不离不弃,长期坚持自费订阅《广西民族报》(壮文版)和《三月三》(壮文版)。1989年,在时任广西《三月三》杂志社副总编李从式的热心帮助下,他参加了广西《三月三》杂志社编辑部开办的壮文创作辅导班,开始用壮文写作投稿。1990年,钟希增的第一篇壮文作品《买鱼苗》终于在当年《三月三》(壮文版)第二期发表了,这使他非常高兴,从此他深深地爱上壮文写作。

  农村的劳动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一有空,钟希增总是忘不了用小说、散文、山歌等文体写一些反映农村生活的壮文作品。近30年来,钟希增陆续在《广西民族报》(壮文版)、《三月三》(壮文版)发表了200多篇壮文作品,其中小说《引进外来资金》获得首届《三月三》(少数民族语文)有奖征文一等奖,《白鹭飞翔》被收入《三月三》(壮文版)创刊30周年优秀作品选。因所投稿件质量较高、数量较多,他曾多次被广西民族报社评为年度优秀通讯员。

  2012年,钟希增参加广西首次壮语文水平考试,获得了高级甲等证书。 

钟希增(左)向民间歌手讨教。


因为壮文

他找到知音结良缘

初学写作那几年,为了互相学习,钟希增广交朋友,在壮乡各地都有一些笔友、信友,其中就有一位来宾市教师叫何宗柳,他曾多次指导钟希增写作。有一次钟希增登门拜访何老师,在他那里认识了一位叫谢金珑的姑娘,没学过壮文的谢金珑,很仰慕钟希增的壮文写作才华,于是两人壮文为媒便走到了一起。婚后,钟希增仍然与众多文友有书信来往,在他的文友中,有男也有女,往来的书信都是用壮文来写。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谢金珑对钟希增的那些壮文来信感兴趣了,特别是对一位跟丈夫特别要好、经常联系、笔迹娟秀的女文友的信倍感兴趣。谢金珑总是在闲时拿着那些信装模作样地看,就像能读懂内容一样。

  当时,钟希增有早晚用标准语放声朗诵壮文的习惯,每当他声情并茂地诵读报刊上的美文时,谢金珑喜欢陪在旁边认真地听。此时的钟希增俨然一个播音员,而妻子就是他唯一的听众。久而久之,谢金珑也能看懂壮文,她不但看懂了文友给丈夫的来信——都是纯粹的壮文学习交流,还学会用壮文写作,更令钟希增惊讶的是,妻子后来也在《广西民族报》(壮文版)上发表了一篇壮文作品《喜为人母》。

  2004年8月,钟希增和谢金珑夫妻双双参加了广西首届壮文写作培训班。

钟希增(中)和妻子在南晓村委会办公室里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村委会办公楼门口写上壮文标识。


村委会值班表用壮汉对照书写。


文件夹名称写上壮汉两种文字。


因为壮文

他女儿报读民语专业

钟希增夫妇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叫钟汝荆,小女儿叫钟毓秀。在女儿成长的过程中,钟希增有意先教她们壮语标准语和壮文。女儿牙牙学语时,钟希增就教她们讲壮语标准语的日常用语。有一次朋友来访,听到钟希增上幼儿园的小女儿用壮语标准语叫他“daxboh”,便惊奇地问道:“你们这里说的是壮语标准语?”朋友之所以有这样的疑问,是因为晓元村虽然是个壮族村,但由于地处都市近郊,与城市居民交流较多,如今村里人大多讲南宁白话和普通话。

  对于朋友的疑问,钟希增这样回答:每年清明时节,看到满山满岭扫墓者中绝大多数年轻人都讲南宁白话或者普通话,他就开玩笑似地跟女儿说:“这些人说的话,祖宗根本听不懂,他们把自己的祖宗都给忘了,你们可不能学他们啊!”钟希增还说,教女儿学标准壮语是为了让她们学壮文、更好地传承母语。听完这一席发自内心的话,朋友一下就折服了。

  两个女儿从小就听父亲朗读壮文,听壮乡小阿信的壮语歌曲长大,耳濡目染,久而久之,长大后也学会了壮文。大女儿小学五年级开始就能用壮文写作,还将作品投到《广西民族报》,如今正在读初中的小女儿也能看懂壮文报纸杂志。2016年,考上北京的名校实属不易,钟希增夫妇却是一喜一忧:丈夫喜的是从小教女儿学壮文,如今女儿考上了与壮文相关的专业,妻子忧的是女儿读了民语专业,不知将来就业是否会遇到困难。

  对这个问题,钟希增有信心也有期许,他说:“要相信国家会给年轻人创造更多的机会。不管女儿将来做什么工作,都希望她们不要丢掉壮文,希望她们能为传承发扬壮族文化做一点贡献!”


钟希增教女儿从小学习壮语文。图为他大女儿小时候阅读《三月三》(壮文版)时萌萌的样子。


女大十八变,越变越漂亮。,图为她在大学教室里阅读壮文报纸的情景。


因为壮文

他担任学校辅导员

钟希增除了教家人学壮文,他还有这样一个心愿——希望壮文能在社会上普及应用,能进学校。盼望了多年,机会终于来了,2015年3月,钟希增被南晓镇中心学校乡村学校少年宫聘为校外辅导员。他用壮文编写了多首嘹山歌并教授给学生传唱,,还曾在广西电视台都市频道“社区大明星”比赛中获得好成绩。他创作的《到了哪山唱哪歌》曾随学校文艺队应邀参加南宁市纪委举办的“”文艺晚会,还代表良庆区赴上林县参加南宁市举办的山歌大赛,获得优秀奖。2016年,南晓镇中心学校举办“肩负重任·嘹圆梦”暨庆2016元旦嘹山歌比赛,南宁电视台《校园在线》节目播放了实况,展示了该校少年宫艺术活动的成果。2016年12月,钟希增指导该校学生参加南宁市首届标准壮语经典朗诵比赛,获得集体组三等奖。

  自开展壮歌进校园活动以来,该校学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之前很多学生认为壮语是“土话”,都不愿意讲壮语,可学会唱旋律优美的壮语山歌后,他们改变了对壮语的看法,大多数都自觉讲壮语,如今校园里呈现出语言多样性的勃勃生机。

  钟希增还希望,未来能在学校的支持下办个壮文兴趣班,把自己学到的壮语文知识传授给学生们,让他们能用壮文来记录壮歌,将壮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采访是在村委会办公室里结束的,钟希增用壮家人朴实的语言做结语:“我学用壮文近30年,找到了好老婆,女儿又考上大学,虽然家里没做生意赚大钱,但我乐在其中,无怨无悔!”

  他妻子指着张贴在墙上用壮汉两种文字书写的各种通知公告说:“他其实是蛮有‘野心’的,在家里、在学校,只要能做的地方,他都推广壮语文。他还有一个最大愿望:出版一本个人壮文作品集,当一个精神富有的农民作家!”

钟希增被南晓镇中心学校乡村学校少年宫评委校外辅导员。图为他在教学生唱壮族嘹啰山歌。


钟希增(中)登台演唱壮族山歌。



视频:钟希增夫妇在村头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来源:广西民族报网

采写:赵德飞  潘朝阳

编辑:韦颖琛   莫蓓蓓

审核:黄新荣

监制:杨兰桂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