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水产养殖基地交流组

宁都早期船筏通航里程达588公里,可达23个乡镇!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山高水长,宁都处于武夷山脉和雩山山脉腹地,加之雨量充沛,水资源极为丰富。发达的水系,众多的陂塘,为水上运输的繁荣和种植养殖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一)发达的水系

宁都水系发达,水资源极为丰富。境内河网密布,有大小河流638条,总长2757公里,其中流域面积2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65条,总长1229.3公里;流域面积20平方公里以下的小溪流573条,总长1527.7公里。河网密度达每平方公里0.68公里。


被宁都人民称为母亲河的梅江是宁都水系的主干,发源于肖田乡的王陂嶂,自北向南纵贯全县,流经12个乡镇,境内长1452公里,流域面积为3727.4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90%以上。蜿蜒南下的梅江,沿途先后汇集大小支流572条,组成了一个庞大的树枝状水系。

发源于石城县境内,从固村的团溪村下渡流入县境,穿过固村、长胜、黄石,在黄石江口村附近注入梅江的琴江河也为宁都的另一条主干河流。琴江河长152.1公里,在宁都境内河长为49.6公里。


作为农业大县的宁都,耕地面积较大,且多为水田,旱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不到10%。水稻为该县主要农作物,面积和产量均居首位。种植历史悠久,分布在全县各地。水稻分早稻、晚稻、中稻三种。早稻和晚稻普遍实行连作,故称为双季稻,一般多在水源条件较好的塅区种植。中稻在丘陵、山区地带种植较多。种植水稻需要充足的水源,宁都之所以水田多,种植水稻面积大,这得益于该县丰富的水资源。


水对农业灌溉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农作物生长的保障。因此风调雨顺历来都是百姓所盼望的。旧时,生产力落后,百姓们都称靠天吃饭,遇上旱情出现,农民们只有靠手摇水车、脚踏水车、筒车等从河、塘、堰中取水灌溉,抗旱能力极为有限。这与旧时土地私有、个体经营,无法进行水利建设有关。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重视水利建设,在全县兴建了一大批蓄水、引水、提水工程,使大量农田受益,能够旱涝保收。


1952年冬动工兴建的县内最大的水陂工程——长胜走马陂工程,1956年通水后,使长胜、田头两镇受益农田达3.6万亩。



(二)畅通的水运

据史料记载,1934年宁都始修公路4条,,由军工赶修,里程仅129.46公里。当时陆路交通依赖乡间便道,多为人力挑运或用简陋轮车,运输能力极为有限。相反的是,水上交通发达便利,宁都水源丰富,江河纵横,主要河流梅江,流经12个乡镇,境内全长145.2公里。河道通航支流有琳池河、黄陂河、安福河、会同河、固厚河等;琴江流经3个乡镇,境内全长49.6公里;青塘河,流经赖村镇,境内全长55公里。此外,山溪小河遍布全境,在历史上创造了优越的水上运输条件。据《宁都县志》记载,民国三十六年,全县江河及支流的船筏通航里程达588公里。


由水路运输的重要性,因此,自古以来集市多建在河道岸上。现有24个乡镇,除对坊外,其余23个乡镇集市旁,均有河流通过。


优越的水运条件,使得历史上县内的稻米、烟叶、夏布、土纸、土塘能行销闽、穗、港、澳,换回棉纱、布匹、煤油、食盐,促进了宁都商贸的发展。


从元朝以来,宁都曾数度设州和专区,、经济、文化中心。这与县内物产丰富、水运发达可通往赣州是分不开的。


地处赣江源头的宁都,古代道路闭塞,风气迟缓,三国初年始建县。有水便有路,随着宁都水路的开通,古代宁都文人能走出宁都,外面的文人墨客也渐渐踏入了宁都这块土地,大大促进了宁都与全国各地的文化交流。


古代文人从授徒造士,著述立言中体会到闭关自守,关门不出绝非好事,于是出游交友,“走万里路,读万卷书”,不断完善自己,通过出游以开拓展视野,增长见识。广己造人,结交良友。一批批宁都文人走出去,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与全国各地的文化名流交流学习,使他们的才识得到了大大的提升。如宁都宋代孙氏五贤之一的孙立节,他与苏东坡是好友,东坡很推服孙立节刚正不阿的品质,。后来的朱熹也佩服孙立节的为人。同为孙氏五贤之一的孙勴是立节的三子,善诗,十几岁时便常随苏东坡出游,并常常写诗求教。苏东坡曾写一首小诗称赞他的好学精神与文才:“小孙又过我,欢若平生亲。清诗五百首,句句皆绝伦。”苏东坡在当时的中国文坛中可以说是属于泰斗级的人物,由此可见古时宁都文人与外界交流之深之广。


除苏东坡外,戴复古、朱熹、欧阳修、陆九渊、文天祥、八大山人等各时期的文化名人均到过宁都,与宁都文人交友,到宁都交流讲学,并留下了诸多咏赞宁都山水的诗文。

文化的交流与繁荣,文化名人的倍出,使得在宋代,宁都已有“诗国”之称,到了明清,宁都又添“文乡”之誉。


(三)星罗棋布的水面养殖

丰富的水资源,使得宁都拥有广阔的水面,全县河流、池塘、水库共计水面达20多万亩,其中可养鱼的水面有3万多亩。这给鱼类的养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全县每个村寨都有池塘。自古以来,宁都农民都有利用池塘水域养殖鱼类的传统,并较早掌握了鱼苗繁殖培育技术。


自明代中期,田埠的东龙能繁殖园吻鲴(俗称鮟),后因婚嫁关系,传到钓峰的曾村。至民国时期,全村家家户户都掌握了繁殖技术。清道光年间,田头的渡头村就有鲤苗出产。《宁都直隶州志》有“凡鱼苗出九江,唯鲤子独产州之渡头”的记载。


分布在宁都有经济价值可食用的水产动物有鱼、虾、蚌、螺、鳖等。仅鱼类就有13科,50多种。养殖的鱼类品种主要有草鱼、青鱼、鲢鱼、鳙鱼、鲤鱼、鲫鱼、鲴鱼等。养殖方法有池塘养鱼、水库养鱼、稻田养鱼、温泉养鱼。温泉养鱼为引进热带优质高产鱼种安全越冬和繁殖创造了条件,从此非洲鲫鱼、埃及塘虱鱼也在宁都境内安家落户,生息繁衍了。

养殖业的快速发展,使宁都成为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


宁都四个小舅子打姐夫,笑思仁!

后生归村里看哥哥,遭嫂子嘲笑,结果……

宁都老表偷看不成,还丢了,为坨软!


来源:客家宁都

编辑:子非鱼



爆料、合作请联系:
13879780053  (同号)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